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柯俊简介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及科学技术史学家)
更新时间:2024-02-22 17:33

柯俊(1917.6.23-2017.8.8),浙江黄岩人,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柯俊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获英国萨瑞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柯俊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和发展的研究,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促进定量考古冶金学的发展。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柯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黄岩

出生日期:1917年6月23日

逝世日期:2017年8月8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英国伯明翰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生平

2

1917年6月23日,柯俊生于浙江黄岩。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来到天津,先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

1932年9月,柯俊入读河北工业学院高中二科。

1934年,柯俊入读河北工业学院化工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柯俊辗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得到著名文学家关文瑛、物理化学教授邬保良等的教益,奠定了他在这一学科的基础。·

1938年,柯俊毕业经姚南枝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

1938年7月~1944年11月,他先后在越南、缅甸、昆明和印度等地工作,深得当时经济部长翁文灏的信任。在昆明期间,他深受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的影响,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学士学位。

1942年11月~1944年11月,柯俊任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和资源委员会玉门油矿驻印度代表,在此期间他曾到塔塔钢铁厂实习。

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

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自1948年至2016年,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柯俊指导助手对含微量钒碳的铁镍合金做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类相变的蝶状马氏体形成机制。用电子显微镜首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

曾任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相变动力学研究组组长,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主任、副院长,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与金属物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材料学科组组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医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科学史学会联合会理事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金属学报》主编,德国《钢研究》编委,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副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5

柯俊先生在金属物理、科学技术史、工程教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当年亲自聆听柯先生讲课的情景,先生治学严谨务实,不断创新教法,将科技前沿引入课堂。先生为人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不愧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评)

路甬祥题词为“创新求实大师风范,爱国奉献学界楷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评)

柯俊先生的学术成就,先生的高贵品德,感谢先生对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

先生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辉榜样。(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评)

曾用这三个身份概括柯俊一生的科研成就与贡献: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师昌绪评)

徐匡迪题词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评)

后世纪念

6

2016年6月23日,柯俊百岁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柯俊亲临会场,教育部、中科院等相关单位,亲朋好友、师生及校友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举行了“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揭牌仪式,“柯俊科技教育基金”由柯俊个人捐资10万元,北京科技大学出资2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并募集社会资金,旨在奖励国内外在材料、科学技术史领域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