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冷云简介

冷云

更新时间:2019-11-30 13:58

冷云(1915—1938),出生于黑龙江桦川,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两年后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成为抗联战士的冷云曾经负责队伍中的文化教育工作,后来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1938年,冷云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10月上旬,部队经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但日伪军千余人跟踪而至。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就在她们将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在冷云率领下,她们一齐向敌人开火。此刻,日伪军一面以火力阻止抗联主力部队的回援,一面向冷云等据守的河岸阵地扑来。当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八人集体投江,壮烈牺牲。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冷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桦川县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1938年

职业:东北抗日联军战士

毕业院校: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是“八女投江”为首的烈士

人物简介

2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出生于黑龙江桦川县悦来镇,家境较好。上师范学校时,她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秘密参加抗联时,为避免牵连家人及掩护故乡党组织,才从自己喜欢的唐诗中的句子取了这个化名。

参军历程

3

1931年,冷云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关内受过革命教育的董仙桥老师成为她追求新思想的启蒙人。1934年,她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佳木斯市委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1935年12月,这位当时名叫郑志民的师范生毕业,被分配到南门里小学(解放后改名冷云小学)任教,家中便急着催促完婚。原来她上小学时,已由家中包办与同学、同镇的孙汉奇订了婚,此时这个未婚夫当上了伪满警察。冷云在难以摆脱周围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了逃婚上山的念头,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却考虑到她在当地还担负着重要工作,便希望完婚后再做策反工作。婚后,冷云在隐瞒政治身份的同时曾几度试探着劝丈夫走抗日道路,孙汉奇却听不进去,过了一年,组织上同意了她出走参加抗日联军。

据当年活动在牡丹江下游的抗联第五军老战士回忆,1937年夏天的一天,省委秘书处的同志到丛林密营中来,领来个高个儿、容貌清俊且很文静的二十来岁的妇女,向大家说:“今天给你们调来一

展开阅读全文 ∨

回忆

4

据家乡的老人及幸存的战友回忆,冷云高个子、皮肤白净,称得上漂亮人,加上师范毕业的学历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佼佼者。她任教时,性格活泼,能歌善琴,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年轻的女老师,不少人也为她嫁了一个伪警察丈夫而惋惜。据说,冷云勉强与孙汉奇结婚后一年间,在家生活很苦闷,只有到了学校心情才好些。她与校内另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男教师吉乃臣常在一起下棋、打球、吹口琴,并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

地下党安排冷云出走时,为防止日伪追查并暴露组织,决定制造一个假“私奔”。这种事在比较守旧的当地是很不光彩的,冷云考虑后表示:“为了抗日救国也只能如此。”1937年夏,南门里小学传出郑、吉这一对男女老师失踪的消息,再联想到此前两人的关系都认为是“私奔”,当地报纸又以“艳闻”登载此事。已任伪满警尉的孙汉奇到郑家闹了一番,得到离婚书也就罢休。郑家的人长期背着羞辱的名声,直至解放后,家乡的人们才知道“八女投江”为首的冷云烈士

展开阅读全文 ∨

一家

5

冷云与吉乃臣一同到抗联后,真的结为夫妻。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个女孩,丈夫却已在战斗中牺牲。部队西征前,她强忍悲痛,把仅两个月的女儿送给依兰县土城子的一对朝鲜夫妇抚养。解放后,战友们曾去寻找烈士遗孤,却已不见那对夫妇,在战乱的年代中也许已死,也许回到朝鲜,也许迁移他乡了。今天如果那个女儿还活着,也会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八女投江

6

部队露营所燃篝火暴露了目标,拂晓时发现被敌包围。冷云当即组织女战士殿后掩护突围,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耗尽子弹和手榴弹后,搀伤相扶步入寒江,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1938年10月2日,冷云等人随部队行军到达牡丹江支流的乌斯浑河边,这条河的名字按满语翻译是“汹涌暴烈”,此时又正值秋后涨水。部队在河畔露营后,因寒气袭人燃起几堆篝火,冷云等人在火堆旁相依偎着入睡,年仅13岁的女战士王惠民还把手放在她怀里。此时日伪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到处布置了侦察炊烟和火堆的守望哨。他们燃起的几堆篝火被10公里外的奸细发现,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便指挥一千多人包围过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敌人,急忙向外冲,冷云率女战士猛烈向敌开火以殿后掩护。大部队冲上几百米外的柞木岗脱离了险境,却见八个女战士在岸边被包围,三次派人回救都被敌密集火力阻住。

这时有人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