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凖
民族:蒙古族
出生日期:1928.9
逝世日期:2000.2.2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黄河东流去》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品:《黄河东流去》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3年,被送到洛阳车站恒源盐栈当学徒。期间,受其师兄李宝才的影响,经常到洛阳“聋子书店”租书读,开始接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中外作家的作品。1945年,在家乡麻屯镇邮政代办所当邮递员,在送报送信之余,坚持刻苦自学。
1947年,参加村镇上的业余剧团,并开始编写戏曲剧本。与此同时,还在洛阳的报纸上发表关于岳飞之死的历史小说《金牌》和散文《中国最早的报纸》。这一时期,他受其在洛阳地下工作的表侄石黎明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
1948年,洛阳解放,经表侄石黎明的介绍,李准到豫西中州银行当职员,并参加了革命工作。1951年,担任银行货币计划股股长。之后,调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担任语文教员。1953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并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等小故事;9月,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该小说表现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农民,
个人生活
家庭
李准的祖父是有着40多年教龄的李祖莲。伯父李明昭(俊华)曾任洛阳第四小学校长。叔父李明善当过小学教师。父亲李明选(俊人)靠自学粗通文墨,长年在外经商。母亲杨氏,出身于乡村医生家庭,虽不识字,但熟悉和掌握丰富而生动的农村语言。李准自幼从母亲那里受到了农村语言的影响。
婚姻
1945年,由李准的父母作主,18岁的李准与出身于河南洛阳邙山岭上的农家女董冰结婚。婚后,二人育有六个孩子。
逝世
1985年夏天,李准因患脑血栓而住院了半年多。2000年2月2日,李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人物评价
李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吸收、运用和创造。他那浑朴灵秀的语言格致既是作家艺术殿堂的重要支柱,又是作家艺术风格的表现形态。他的叙事,熟谙事情的内部肌理和外在气韵,常能找到一条顺势婉转的线索和俯仰得体的辞藻。他写人叙事不从铺陈渲染出,常从写意传神来。白描手法是用之得体的。他擅长从家常语、寻常话中展示英采,貌似清淡无深意,实则朴拙而风流,健朗的疏笔之后,常常是动人的颖姿。而且,他对人物的描绘始终追求着传神写意的意象美。他非常注意选用最能代表这个人物思想本质和性格核心的语言。同时,诙谐幽默是李准的动人气质,也是他语言的鲜活色彩(《郑州大学学报》评)。
李准钟情于农民家庭生活书写,尤其擅长描写家庭人际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在李准书写夫妻关系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和谐型夫妻关系,另一种是冲突型夫妻关系。通过梳理李准的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在文本中的表意策略很明显,即提倡和谐的家庭夫妻关系,主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