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钫简介

张钫

(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更新时间:2023-04-20 10:49

张钫(1886年-1966年5月25日 ),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幼年念私塾,1902年到陕西;1904年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春毕业后入军旅,成为陕西新军中主要领导。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陕军第二镇统制、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后回到故里蛰居,任国民党第20路军总指挥兼河南代理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院长。解放战争后期任鄂豫陕绥靖区主任。后毅然弃暗投明,任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钫

外文名:zhangfang

别名:字伯英,号友石老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新安铁门镇人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66年5月25日

职业:民国陆军上将、原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院校:河北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

主要成就:参与西安起义 抗战期间组织赈济河南灾民 解放战争参与四川成都和平解放 收藏大量珍贵书画作品

代表作品:《风雨漫漫四十年》(人物回忆录)

人物简介

2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时期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弃文从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翙部任职,并与张凤翙等在西安共谋起义,脱离清军统辖。之后,他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兵出潼关,攻打清兵,屡战屡胜,名声大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称帝,张钫深为不满,不予合作,被袁世凯诱捕入狱。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张钫才被释放。张钫出狱后回到陕西,与于右任组织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其后一段时间,他蛰居新安故里。20世纪30年代,他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受命任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1938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3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河南省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父亲在陕西担任州县官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陕西。自幼聪颖顽劣,塾师斥之为“朽木不可雕”。驳曰:雕朽木者,庸匠也。痛感国势日衰,遂弃文就武。

1904年入陕西陆军小学堂,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翙部任职,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炮队排长,旋升为队官(连长),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张钫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宣统二年(1910)六月初三,与井勿幕、钱鼎等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结盟,共同反清;1911年夏的四川保路运动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

成就荣誉

4

张钫,生于河南新安铁门镇,1911年10月参与策划并领导西安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张钫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还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他曾四处奔走讨袁护国,也曾在抗战时期大开粮库救济灾民。解放战争后期,他毅然率部起义,和人民一道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

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新安县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张钫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占地42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一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纪念馆按照张钫的人生阶段,被分为12个展厅;张钫后人捐赠的数百件张钫遗物,被分散摆放在多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