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沈善炯简介

沈善炯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
更新时间:2024-02-23 19:13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2021年3月26日),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21年3月26日,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沈善炯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1917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2021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

主要成就: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 中国开始研究高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先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2

1917年(民国六年)4月13日,沈善炯出生在江苏吴江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4年(民国十三年),沈善炯入家乡私塾。

1925年(民国十四年),先后入泰来桥初级小学和同里高级小学。

1931年(民国二十年),父亲带沈善炯去县城投考吴江中学,结果被录取了。

1934(民国二十三年)年夏天,沈善炯从吴江中学初中毕业,转而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完成3年学业并以最好成绩毕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考入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同年,夏天沈善炯又转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借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他转入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沈善炯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随戴芳澜教授研究真菌。

1942年至1944年,沈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古瓶菌。他的第一篇论文被推荐发表于1944年《美国植物学》杂志,该文纠正了前人对古瓶菌的错误描述,使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初露锋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科学研究

科研综述

沈善炯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发现金霉素在分解已糖时戊糖循环的运转与金霉素的合成有关,从而提出提高金霉素产量的理论;研究链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证明鸟氨酸循环的作用,精氨酸是链霉素分子链胍部分胍基的来源,发现这种精氨酸和链胍之间的转脒基反应受时态控制。研究糖代谢时,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甲基乙二醛合成酶,指出已糖可由3-磷酸二羧基丙酮经甲基乙二醛而形成乳糖的支路进行代谢;在链霉菌中发现D-木糖异构酶,有助于国际工业微生物界对葡萄糖异构酶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肺炎克氏杆菌的固氮nif基因组的精细结构中,证实nif基因呈一簇排列,不存在所谓“静止区”。在nif基因的分析方面,他们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布里尔(Brill)教授的实验室合作,根据一个突变点nifC的位点以及它的互补现象,指出nifJ蛋白是由相同的两聚体组成。他们通过nifH上游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融合试验,最终确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并入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副所长。

人物评价

5

沈善炯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大量的心血,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对沈善炯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严谨治学、提携后辈的大师风范表示崇高的敬意。(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院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