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薛禹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1931年11月2日
逝世日期:2021年6月29日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长春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评价
薛禹群院士是中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地下水动力学家。他自1952年起先后参与了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以及水科学系的筹备和组建工作。他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在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面沉降模拟等领域的研究独树一帜。他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水量、水质模型,其中很多属中国最早出现的此类模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薛禹群长期致力于地下水、热与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地下水热量与溶质运移、三维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模型建立方面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对推动中国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和水文地质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桂林理工大学评)
人物影响
薛禹群院士致力于地质科学60年暨80华诞庆祝会
2011年10月22日下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薛禹群院士致力于地质科学六十年暨八十华诞举行了庆祝会。来自两院的院士林学钰、汪集旸、王德滋、伍荣生、符淙斌、周君亮、张建云7位代表和所在单位出席,江苏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河海大学等众多单位和兄弟院校的代表,南京大学党政领导和地科院历届领导班子、地科院师生代表及薛禹群院士的弟子100多人前来祝贺。洪银兴书记、陈骏校长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薛禹群院士表达感谢和祝福。
个人生活
薛禹群的叔叔薛萼果(后改名孙冶方)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无锡支部的第一任书记,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叔叔从小就教导薛禹群要报效国家。
社会任职
薛禹群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HydrogeologyJournal》《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刊物的编委。
主要成就
薛禹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薛禹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用于上海储能。揭示了海水入侵、咸水入侵规律,建立了潜水条件下的三维海水入侵模型、三维咸/卤水入侵模型,用于胶东海水入侵、咸水入侵防治。建立反映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三维水—岩作用模型。系统研究水量、水质模拟,其中多个含水层越流系统的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等7个模型属国内首先建立,为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污染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先进手段。同时提出了许多为求解这些模型的新算法。
薛禹群专长于地下水研究,1986年建立了三维热量运移模型和海水入侵潜水含水层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及所提对策应用于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海水迅速入侵的龙口市沿海地区后,使海水入侵速度由1989年的20kmz减至现在的每年1~2km2。该模型克服了“降雨入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两个难题。他还建立了一系列水量、水质模型,其中含水层越流系统等模型。针对有些地区过量抽取地下
人物生平
1931年11月2日,薛禹群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镇。高中就读于私立无锡中学(现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1949年,薛禹群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1952年,薛禹群从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工作,担任助教,跟着地质系的肖楠森老师从事地下水的研究。
1955年,薛禹群进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研究生班,跟随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导师学习。
1957年,薛禹群从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
1980年,薛禹群写的中国第一本水文地质数值法著作《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
1982年,薛禹群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系(至1984年),与美国工程院院士S.P.Neuman教授一起从事有关地下水动力学和地下水模拟的研究。
1986年,薛禹群晋升为南京大地质系副教授。
1991年4月,薛禹群教在南京大学组织并主持召开了地下水流和污染模拟国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