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兴钤简介

张兴钤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
更新时间:2024-02-24 10:15

张兴钤(1921年10月16日——2022年7月29日),出生于河北武邑,金属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委顾问。张兴钤于1942年从武汉大学矿冶系毕业,之后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1949年获得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1963年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历任试验部主任,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开始先后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随后调任军工局总工程师、中科物院科技委顾问等职;1980年担任核工业部军工局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张兴钤系统地研究了在蠕变过程中纯铝及其二元单相合金的形变和断裂机构,尤其是晶粒间界行为。2022年7月29日5时59分,张兴钤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兴钤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武邑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2022年7月29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金属和合金力学性质》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2

1921年10月16日,张兴钤出生于河北武邑,5岁时进入村里的念丰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1935年,14岁时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再也无力供养,在叔父的接济下,他放弃了由高中升入大学的深造之路,考入了天津河北工业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高职部机工科。

1936年夏,辍学离开了天津,南下上海,考入了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1937年秋,日军攻占上海,在拒绝了国民党特务组织战干团的拉拢后,忍受着疟疾在武汉报考了大学。

1940年3月,在乐山城郊一棵大树下,张兴钤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

1946年8月,被紧急调配到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任职。

1947年,赴美求学,赴美之初在底特律一家钢铁厂实习,之后在凯斯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49年2月,获得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学位,之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师从高温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张兴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兴钤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系统地研究了在蠕变过程中纯铝及其二元单相合金的形变和断裂机构,尤其是晶粒间界行为。1989年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教授期间,又进行了细晶的研究。根据试验证据,运用形变协调或受阻的观点,提出晶界裂纹形成和传播的模型,并系统地阐明晶界行为与高温强度、塑性、断裂的关系。

学术论著

根据2014年7月《中国科学报》显示,张兴钤在美期间先后发表八篇论文,成为金属蠕变结构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H. C. CHANG. Effects of cold rolling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70/30 brass sheet(70/30黄铜板的冷轧张力效应)[D].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物理冶金学理科硕士毕业论文,1949,1.

H. C. CHANG. Observations of creep in aluminum at eleva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时间

担任职务

1982年

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副理事长

1990年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组成员


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二届理事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5

张兴钤在高温强度和超塑性领域内作出了重大成就与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评)

张兴钤是中国金属物理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享誉世界的金属蠕变领域专家,同时学习金属物理专业的他投身到了核武器事业中,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究与制造,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家》评)

张兴钤对自己要求严格,办事十分认真,为人随和,是一位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长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