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其韩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淮阴县
出生日期:1922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中国变质地质图 1:5000000》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人物生平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韩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现淮安市),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中学时,沈其韩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希望有机会考察祖国锦绣河山。但彼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中学毕业那年家乡江苏已全省沦陷,各类学校停办,求学无门。1941年,他在堂兄资助下与人结伴,从上海转赴浙西,冲破日军封锁线,历尽艰辛,抵达重庆,在当地参加短期进修班后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次年,20岁的他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
1946年,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
1946年4月—1949年4月,担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术员。
1949年4月—1952年12月,担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
1953年1月—1956年10月,担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在山西垣曲华北地质局214队任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
1956年10月—1978年9月,担任北京地质部和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和地质矿产研究所高工
主要成就
沈其韩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其韩于20世纪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20世纪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方法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青海、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20世纪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参与主编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及其总结。20世纪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小组多次发现最古老陆块。
沈其韩的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认为变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各种地质作用综合控制的结果,但深部热流在动态条件下的活动起到了主导作用。2.变质反应不是简单地固相矿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以及熔体的参与反应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3.认为前寒武纪至少在新太古代已存在板块,新太古地体是由不同微板块拼贴而成,但与显生宙以后的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4.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1988年 | 中国地质学会32、33届理事 |
1986年5月—2006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86年 | 《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 |
2000年—2005年 | 中国地质学会37届常务理事 |
2002年 |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科技委员会主任 |
2004年 | 《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地质科学顾问 |
2004年—2006年 |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04年—2007年 |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7年9月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编委 |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主任 | |
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地球学报》主编 | |
《前寒武纪》副主编 | |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岩石学报》《中国区域地质》等编委 |
人物评价
沈其韩在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和早前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以及铁铜矿产研究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评)
沈其韩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对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学和矿产勘查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问、学识、学养广为业界所赞誉。他虽已过鲐背之年有六,仍勤于工作,笔耕不缀,不断有诸多重要成果问世,其成就令人敬仰,其精神令人敬佩。(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