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孛儿只斤·忽必烈简介

孛儿只斤·忽必烈

(大蒙古国可汗,元朝开国皇帝)
更新时间:2024-02-24 22:24

孛儿只斤·忽必烈(传统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尔蒙文:БоржигиныХубилай;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尊号“薛禅汗”(拉丁拼写蒙文:Secěnqahan),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哥汗在位时,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后受封于京兆。在此期间招揽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围攻南宋的战役。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至元四年(1267年),下诏迁都大都,四年后建国号为“大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命伯颜等大举伐宋,两年后攻陷宋都临安,最终于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统一全国后,相继重用阿合马、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同时接连派兵远征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然多以失败告终。但他抗击海都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叛乱的活动,仍是较为成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岁。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马可·波罗尊崇其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史家赞其统治“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

目录

基本资料

1

本名:孛儿只斤·忽必烈(传统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 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尔蒙文:Боржигины Хубилай)

别名:元世祖、Kublai Khan(即“忽必烈汗”,英文中对他的通用称谓)

所处时代:大蒙古国及元朝初期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漠北草原

出生日期:1215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1294年2月18日

主要成就:建立元朝,推行一些汉化政策 消灭南宋、大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全国 首创行省制度,开凿大运河 击败西北诸王叛乱,维护统一

在位时间: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年号: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汗号:薛禅汗

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庙号:世祖

陵寝:起辇谷

人物生平

2

潜邸岁月

孛儿只斤·忽必烈(一译呼必赉,传统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尔蒙文:БоржигиныХубилай,拉丁化拼写蒙文:borjigin-uqubilai),生于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也是拖雷与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在托雷的十个儿子中排行第四)。

相传,成吉思汗对刚出生的孙儿忽必烈端详良久,然后说道∶“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显然像他的舅父们。去告诉唆鲁禾帖尼别吉,让她把他交给一个好乳母去喂养。”遵照他的意见,带有部分克烈一突厥血统的忽必烈被交给拖雷的次妻撒鲁黑(出身乃蛮部)抚养。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春,成吉思汗从西域撤军,到了阿拉马克委(今额尔济斯河畔),会见前来迎接的众亲属。恰巧十一岁的忽必烈和九岁的弟弟旭烈兀刚在原乃蛮部边境的爱蛮·豁亦之地初猎而归,忽必烈射杀了一只兔子,旭烈兀射

展开阅读全文 ∨

为政举措

3

政治

确立正统,采用汉法

忽必烈即位后,基本上采纳了刘秉忠、许衡等人的建议,逐步实行了“汉法”,基本上沿袭了金、宋的旧制,但同时也对蒙古“旧俗”进行改造。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建造太庙并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选定了国家的历法,这是农业社会统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在至元八年(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在建元表岁、建立国号的同时,忽必烈又采纳刘秉忠等人的建议,适应统治地区南移的特点,将金朝的中都改名为大都,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式迁都于此地。

忽必烈根据汉族谋臣的建议,采用了唐、宋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发展。元朝中央的统治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由太子任中书令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4

郝经:“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再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王恽:“洪惟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规模宏远,朝野清明。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5

姓名由来

忽必烈,在拉丁化蒙古文中为Oubilai。在蒙古语中,qubi意为“份子”,qubila为动词“分配”。蒙古习俗,常以新生儿所遇重要的人、物、事件取名,而忽必烈出生时(元太祖十年,1215年),正逢成吉思汗攻取金中都之际。成吉思汗命汪古儿等尽取金都府库财物,“每留一份为成吉思皇帝献,余则敷俵有差”。此次收获,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是最丰盛的一次,其“俵分”自是一大盛事,忽必烈适生其时,故而由此取名。

会晤八思巴

元宪宗三年(1253年)四月到八月之间,忽必烈在南征途中到达六盘山一带,邀请八思巴前来会面。忽必烈先是询问了藏族历史和萨迦班智达的情况,随后话锋一转,表示要派人去吐蕃摊派兵差、收取珍宝。八思巴听后连忙说:“吐蕃不过是边远小地方,地狭民困,请不要摊派兵差。”他再三陈请,忽必烈充耳不闻,八思巴说:“如此,吐蕃的僧人实无必要来此住坐,请放我们回家吧。”正当两人僵持不下时,忽必烈的正妻察必对

展开阅读全文 ∨

人际关系

6

孛儿只斤·忽必烈父母

父亲: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累谥“仁圣景襄皇帝”,庙号睿宗。

母亲:克烈·唆鲁禾帖尼(1192-1252),拖雷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生母。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皇太后。累谥“显懿庄圣皇后”。

乳母:撒鲁黑,托雷次妻,出身乃蛮部。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孛儿只斤·忽必烈兄弟姊妹

参见“孛儿只斤·拖雷”与“克烈·唆鲁禾帖尼”词条

孛儿只斤·忽必烈后妃

所属斡鲁朵

姓名

所出部族

生平

第一斡鲁朵

忽鲁黑臣

蔑儿乞部

蔑儿乞部主脱脱别乞弟忽都之女。后被废黜。

帖古伦(?-1260)

弘吉剌部

弘吉剌·按陈之孙脱怜之女。继忽鲁黑臣守第一斡鲁朵。

第二斡鲁朵

察必(?-1281)

弘吉剌·按陈之女。中统三年(1262年)被纳为皇后。至元九年(1273年)行册礼。是忽必烈的左右助手。后追谥“昭睿顺圣皇后”。

南必(?-1294)

弘吉剌·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7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在各地分祀历代帝王三十五人,不久后又增祀忽必烈于顺天府。洪武六年(1373年),明廷兴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在正殿五室中各祀历代帝王十七人,其中忽必烈与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一同被供奉于西一室。至嘉靖二十四年(1541年),因蒙古入侵、边患日深,明世宗采纳礼官陈棐建议,罢祀忽必烈。清朝建立后,则延续明代对忽必烈的祀典。

1986年,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白阁村村民修复关圣宫,将其改为三圣宫,供奉成吉思汗、蒙哥与忽必烈。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六组)”,其中一枚银币即是纪念忽必烈的。

2004年,为表对忽必烈的纪念,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开建“忽必烈广场”。2007年竣工。

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有元世祖祭祀宫。2015年9月,该地曾举办“元世祖忽必烈汗诞辰800周年暨帝师八思巴780周年诞辰”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

史料索引

8

《元史》卷4~卷17

《元史纪事本末》卷1~卷3

《元史新编》卷5~6

《元书》卷5

《多桑蒙古史》

《新元史》卷7至卷12

《蒙兀儿史记》卷8《忽必烈汗本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