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本名:赵顼
别名:赵仲鍼(针)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出生日期:庆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元丰八年三月戊戌(1085年4月1日)
主要成就: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击败安南;元丰改制;收复河湟;五路伐夏
年号:熙宁(1068年)、元丰(1078年)
谥号:英文烈武圣孝皇帝
庙号:神宗
陵墓:永裕陵
在位时间: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性别:男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庆历八年四月戊寅日(1048年5月25日),赵顼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出生。是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八月,宋仁宗赐名为赵仲针,不久被授为率府副率,后三次升迁至右千牛卫将军。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赵顼与其父赵曙一起入居庆宁宫,当时他曾经梦到有一位神人捧着他登天。农历三月,宋仁宗逝世,赵顼父赵曙即位,授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是年五月,赵顼受经于东宫。据记载,赵顼相貌不凡,举止皆与常人不一。而且天性好学,每次请教学问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记了进膳,宋英宗赵曙见了他如此好学常常派遣内侍去阻止他。赵顼每次正衣冠与行礼都非常注意,即使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未尝用扇。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对师傅的尊重。九月,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宋神宗幼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到十多岁时,神宗
为政举措
政治
在政治上神宗还是勉力维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守旧势力以为时事将有大变。神宗却明确下诏说明新法“间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当。士大夫其务奉承之,以称朕意。无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罚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终神宗朝,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神宗对在外地任职的王安石也多有关照,如公元熙宁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1080年)改制,则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宋史》:①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②“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厉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临汉隐居诗话》载:神宗皇帝以天纵圣智,旁工文章。其於诗,虽穆王《黄竹》、汉武《秋风》之词,皆莫可拟其彷佛也。秦国大长公主薨,帝赐挽诗三首曰:”海阔三山路,香轮定不归。帐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玑。明月留
家庭成员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父亲 | 赵曙 | 宋英宗 |
母亲 | 高太后 | 宣仁圣烈皇后高氏 |
皇后 | 向皇后 | 即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
朱皇后 | 即钦成皇后朱氏 | |
陈皇后 | 即钦慈皇后陈氏 | |
妃嫔 | 宋贵妃 | |
林贤妃 | 生燕王俣、越王偲、邢国公主 | |
武贤妃 | 谥号惠穆 | |
儿女 | 长子赵佾 | 早殇,封成王 ,母宋夫人 |
次子赵仅 | 早殇,封惠王,母邢贤妃 | |
三子赵俊 | 早殇,封唐哀献王,母宋婕妤 | |
四子赵伸 | 早殇,封褒王,母向夫人 | |
五子赵僩 | 早殇,封冀王,母邢贤妃。 | |
六子赵煦 | 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 | |
七子赵价 | 早殇,封豫悼惠王,母邢婉仪 | |
八子赵倜 | 早殇,封徐冲惠王 ,母邢贤妃 | |
九子赵佖 | 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 | |
十子赵伟 | 早殇,封仪王,母郭夫人 | |
十一子赵佶 | 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 | |
十二子赵俣 | 封燕王,母贤妃林氏 | |
十三子赵似 | 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 | |
十四子赵偲 | 封越王,母贤妃林氏 | |
周国长公主 | 长女公元1078年二月壬戌薨,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赠燕国公主。改封周国公主 | |
楚国公主 | 次女初封宝庆公主,公元1072年秋七月甲申薨,才三岁,母张婕妤 | |
唐国长公主 | 三女封 |
轶事典故
不信谗言
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吟桧(树)》的诗,其中有这样两旬:“根到九泉无处曲,世间惟有蛰龙知。”就这样两句诗,却惹起一场事端。同平章事王珪,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以处罚”神宗说:“朕一直待苏轼不薄,所以,尽管苏轼有错,但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不知爱卿是如何知道苏轼要谋反的?”王珪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录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这不充分说明他确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神宗听后说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桧,与朕有什么相干?请你们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后来,又有人诬告司马光、张方平、范缜、陈襄、刘挚等人,都与苏轼有相类似的举动.并且经常私下联络,都应该受到严厉惩罚!对此,宋神宗坚决不允许,最后,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严惩诬告
赵顼即位后的时候,有一天
陵寝墓地
参见:永裕陵
史书记载
《宋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宋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宋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