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本名:李显
别名:李哲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656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710年7月3日
主要作品: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登骊山高顶寓目 、幸秦始皇陵 、立春日游苑迎春
主要成就:神龙政变,复辟唐朝
年号:嗣圣、神龙、景龙
庙号:中宗
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陵寝:定陵
在位时间:683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 [39-4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开耀二年(682年)正月,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在李重润满月时,改年号为永淳,并且还破天荒地将这位襁褓中的孙子立为皇太孙。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后,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承皇帝位。
嗣圣元年(684年)改年号为嗣圣。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继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事后,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
为政举措
李显政治
重用韦氏
为彰显对韦氏的信任,李显还不顾众人反对把韦玄贞破格升为侍中。李显年经气盛,还对裴炎脱口说出:“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还吝惜一侍中吗?”。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召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炜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率禁军入宫,宣太后令,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均州。李显高声喊冤“我有什么过错?”,武则天回答:“你要把天下给韦玄贞,这还不是大罪吗?”。由此,李显降格成了庐陵王。
李显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明确韦氏的皇后身份,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教训在前,李显丝毫不吸取教训,又允许韦氏参预朝政。
交结武氏
重新为太子后,李显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他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李显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他的儿子李重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旧唐书》评价:廉士可以律贪夫,贤臣不能辅孱主。诚以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唯取当年之乐。孝和皇帝越自负扆,迁于房陵,崎岖瘴疠之乡,契阔幽囚之地。所以张汉阳徘徊于克复,狄梁公哽咽以奏论,遂得生还,庸非己力。洎涤除金虎,再握璇衡,不能罪己以谢万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纵艳妻之煽党,则棸、楀争衡;信妖女以挠权,则彝伦失序。桓、敬由之覆族,节愍所以兴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齐眉之祸。比汉、晋之惠、盈辈为优,苟非继以命世之才,则土德去也。
《新唐书》评价: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则天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
家族成员
李显家世
李弇→李昶→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
李显父母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女皇武则天。
李显同辈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怀太子李贤(同母)
弟:唐睿宗李旦(同母)
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太平公主(同母)
李显后妃
和思皇后赵氏(赵皇后、结发妻)
韦皇后
昭容上官婉儿
李显儿子
序列 | 爵位 | 人物 | 生卒年 |
---|---|---|---|
第一子 | 懿德太子 | 李重润 | 682年 - 701年 |
第二子 | 李重福 | 680年-710年 | |
第三子 | 节愍太子 | 李重俊 | ?- 707年 |
第四子 | 唐殇帝 | 李重茂 | 695年-714年 |
轶事典故
房陵轶事
李显流放房陵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别宫”式的,这从《房县志》中收录的贡生汪魁儒的词赋中可见一斑。赋中写道:“百丈城兴,九层版缩,璇琢琼雕,栏目磴复。其上也,楼观翚飞,帘牙鸟啄。其下也,芙蓉池开,琵琶亭续。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珠帘星卷,宝镜月开,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李显的住所不但建筑豪华,所用奢侈,就连嫔妃们也仍然妖娆、雍容。这些浓郁的宫廷文化特色,是影响和发展房陵地方文化的基础。
李显流放房陵时,所随人员300多人,不只是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这些人长期生
死因争议
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中宗李显是被毒死。按照这个说法,韦后的两个情人杨均和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败露,韦后想当皇帝,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几方势力都觉得中宗碍手碍脚。于是,大家联合搞出了一碗毒汤饼。
为了增强这个说法的合理性,《资治通鉴》在景龙四年的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个月还特意加上一笔:“五月,丁卯,许州司兵参军偃师燕钦融复上言:‘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中宗应该不是被毒死的。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在现存史书中,第一次提到唐中宗李显被韦后谋杀,是在此后半个多月的一场针对韦后的政变中,带有明显的军事动员色彩。就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政变。当时一个政变的将军对士兵说:“韦后毒死先帝,我们今天要杀死韦后,为先帝报仇!”显然,说韦后毒死中宗只是给政变找个充分的理由,不足以作为了解事实的依据。
第二个理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