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姬诵简介

姬诵

(西周第二任君主)
更新时间:2024-02-25 21:37

周成王姬诵(?―前1021年),姬姓,名诵,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为王后邑姜。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统治中国、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因病驾崩,在位22年。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目录

基本资料

1

本名:姬诵

别名:周成王

所处时代:西周

民族族群:华夏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 1021年

主要成就:成康之治

谥号:成王

在位时间:前1043年—前1021年

性别:男

人物生平

2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周公亲践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于是管、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长能亲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成王践奄

奄国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曲阜附近,是商朝极有实力的方国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阳甲均曾定都于奄,到盘庚时才迁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3

总评

周成王作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历史评价

曹植:成王继武,贤圣保傅。年虽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终焉克寤。旦、奭佐治,遂致刑错。

张温:昔高宗以谅闇昌殷祚於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於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

范晔: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

房玄龄:及成王之为太子也,则周召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闻道早备,登崇大业,刑措不用,流声洋溢。

为政举措

4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

展开阅读全文 ∨

文献记载

5

《史记·周本纪第四》。

《逸周书·王会》。

《尚书·召诰》。

《尚书·洛诰》。

《何尊铭文》。

家族成员

6

祖父:周文王姬昌。

祖母:太姒。

父亲:周武王姬发。

儿子:周康王姬钊。

孙子:周昭王姬瑕。

重孙:周穆王姬满。

轶事典故

7

桐叶封弟

其父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周公仍代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8

王陵

成王驾崩后,葬于毕原。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将其定在周陵附近,并立碑。即汉平帝康陵东南,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内的大冢。

现代考古证实,这不是周成王陵,周陵不封不树,西周王陵也没有发现。所谓周成王陵其实是汉平帝康陵的陪葬墓,孝平王皇后陵。

迁宅之议

9

周成王营建好成周之后,有没有迁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引发争论。汉之前,人们皆认为“周伐纣,居洛邑”,直到司马迁时,提出了“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的观点之后,开启了千年的“迁宅之议”。

随着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越来越多西周时期的铭文来看,尤其是“何尊铭文”的发现,对成王迁宅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言之凿凿,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证明,成王五年“宅兹中国”之说,遂在在文献、考古均得到证实。尽管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问世,毕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还有一种观点是周成王只是将王朝的政治中心、军师中心迁到了成周,丰镐暂时保留祭祀中心。当“成康”(成王、康王)之后,出土的西周铭文中,成周出现大量的宗庙祭祀系统,如祭祀先王的京宫、祭祀前王的康宫、昭宫和穆宫等,这时候成周才成为祭祀中心。

迁宅说

成周洛邑是周公所建,但却是周武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