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本名:姬发
别名:周武王
所处时代: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岐周(今陕西岐山)
逝世日期:约 公元前 1043年
主要成就:灭商建周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姬昌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崩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姬发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壮大力量。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新都镐京(今西安)。
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
为政举措
封邦建国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鄘、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鄘、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
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周武王这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名人评价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尚书·君牙》: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议兵》:“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刘禅:是以汤、武脩德而王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
兄弟
同母兄弟
长兄:伯邑考,早卒。
三弟: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
四弟: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六弟:曹叔振铎。
七弟:郕叔武。
八弟: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
九弟:卫康叔,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
十弟:冉季载,由四兄封季载在聃国,在今河南省颍州西,为周司空以辅佐周成王。
异母弟弟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郑。
十四弟:错叔绣。
十五弟:毕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十九弟:赖叔颖。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
子女
儿子
长子:周成
后世纪念
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区划归渭城区周陵街道,距咸阳市区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约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东南方向约1.6千米新庄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约1.8千米还有周康王重孙、西周第六代国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间用“背儿抱孙”形象总结这一带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阶,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4个大字,为清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轶事典故
骈齿望羊
史载周武王“骈齿,望羊(阳)”。即有双重牙齿,视野广阔。后人解释是武王灭商需要武力,多长出一重牙齿,以示刚强,望阳表示能高瞻远瞩。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
武王与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周武王伐商时在岐山遇到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每人分吃怪兽肉。但是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巨桥发粟
巨桥,古桥名,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张葛集村。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巨桥发粟表明了周王朝与殷商王朝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式,即由“敬神贱民”变为“敬天保民”,是周武王实施仁政的具体体现,为周初稳定民心起到了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