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本名:子受(一作子受德)
别名:帝辛、辛、纣、受德、受德辛、殷辛、后辛等
所处时代:商朝
民族族群:商人
逝世日期:公元前 1046年1月20日(有争议,此据夏商周断代工程)
主要成就:击败东夷
在位时间:前1075年-前1046年(有争议)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辛(或受、受德)生年不详,当代出版物有时将其生年定在文丁后期或帝乙前期(一说其生于前1105年,也有前1094年等的说法),皆无确证,仅供参考。据《史记》,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兄长为微子启。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被立为继承人。约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076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下同),帝乙逝世,辛继位,这就是帝辛,天下都称之为“纣”。
巡游征伐
帝辛二年(即“帝辛二祀”,一“祀”约相当于一个“太阳年”,下同;约前1074年),帝辛命令邲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据二祀卣铭文,真伪曾有争议)
帝辛四年(约前1072年),商历四月乙巳日,帝辛下令祭祀父亲文武帝乙;适逢大乙(成汤)的翌祭(周祭的五种形式之一)之日,帝辛又在此后三日连续举行祭礼。帝辛为祭奠者,邲其陪王行祭。(据四祀卣铭文,真伪曾有争议)
帝辛十年(约前1066年),帝辛征伐夷方,商
为政举措
总述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政上有明显调整,这些多被作为帝辛的恶政记录下来,但后世学者也从中解读出了新的意涵并做分类讨论,包括:政治上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对朝歌的营建和可能的迁都,以及经济上的搜刮政策和糜耗浪费等。在对外政策上,帝辛继续进行对东夷的战争,其他见载史册的战争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未能挽救商朝,甚至适得其反,加速了商朝的衰亡。
政治
制度调整
有学者对帝辛的种种罪行、恶政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是政治变革之举。例如,将“不敬神”解读为他“反对神权”、“改革旧俗”,将其“任用罪人”、不重用贵族,理解为“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以“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商代史》亦认为帝辛进行了完善制度的尝试,包括:
变更用人制度,重用“小臣”集团,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见于史籍的有飞廉、恶来、费中、左疆等;
加强对外服的控制,具体包括将西伯昌等三人任命为三公、羁縻于朝廷,以及举行军事演习
人物评价
祖伊:①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②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父师: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
箕子: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姬发:①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②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姬旦: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祭公谋父: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栾书:纣之百克,而卒无后。
《墨子》: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楚毒无罪,刳剔孕妇
轶事典故
酒池肉林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夜饮酒作乐。后世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荒淫无度,也形容酒肉极多、筵席奢华,例如《汉书》在记载汉武帝款待西域使者的丰厚时,也使用了“酒池肉林”一词。
炮烙之刑
《荀子·议兵》称,帝辛曾设“炮烙刑”。《吕氏春秋·季秋纪》和《淮南子》也都有关于帝辛时曾存在炮烙之刑以及姬昌请求将之废除的说法。《史记·殷本纪》则记载帝辛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后在姬昌的建议下将该刑废除。
对于这种刑罚的具体方式,后世有不同观点。一说是在架立的铜柱上涂抹膏状物,下面烧旺炭火,强制人在铜柱上行走,脚烫滑,人即跌入炭火烧死;或强制人抱着烧红的铜柱,活活烙死。《列女传》即持这种观点,并称这是商纣王取悦于妲己的方法。而邹诞生《史记集注》则认为该刑罚是在铜制网格之下放置炭火,让犯人在网格上行走。
《韩非子·喻老》也提到帝辛“设炮烙”,但据俞樾的观点,此“炮烙”系指烤肉用的铜
亲属成员
父亲:帝乙
兄弟:宋微子,即微子启,一说为帝辛的庶兄、帝乙的长子,,《吕氏春秋》还称其为帝辛的同母长兄(但出生时其母尚非帝乙正妻),而《孟子·告子上》则称其为帝辛的叔父(但赵岐注又称之为帝辛的兄弟);另有兄弟宋微仲(《吕氏春秋》称其名中衍,为帝辛之兄)
妃子:妲己(见于《国语》、《史记》及《列女传》)、九侯女(见于《战国策》、《史记》)
儿子:武庚(禄父)
此外,帝辛还有“亲戚”箕子和“王子比干”。其中,马融、王肃认为箕子为帝辛叔父,服虔、杜预则称他为帝辛之庶兄;王子比干据《孟子·告子上》为帝辛的叔父,但该句的赵岐注文又称之为帝辛的兄弟。
人物争议
称号性质
帝辛有诸多异称:辛,帝辛(商王帝辛),受,帝辛受,受德,受德辛,殷辛,后辛,纣(商王纣、殷王纣),殷纣,商纣,帝纣,等等。后世文艺作品演绎帝辛史事时,对帝辛也使用了一些异称,例如《封神演义》中曾使用“商受”“殷受”之称呼,部分衍生作品使用“殷寿”之称,等等。
“王”与“帝”,都是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但“帝”同时也指上帝。殷人认为商王死后可以“升天配帝”,商王祭祀先祖时对其先王也称为“帝”,他们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嫡系子孙,借助“上帝”与人间“下帝”的配合,便利自己的统治。
关于辛字,郑玄认为是纣王之名。后世学界对于此类出现在商王名号中末尾的天干(“日名”),存在生日、庙主、祭名、死日等多种说法。
关于“纣”,有“谥号”(蔡邕、高诱、裴骃《史记集解》)、“先号后谥”(生前作为称号而死后作为谥号,如杜佑《通典》)、“生前称号”等多种说法。据研究,商人没有标准意义上的谥号制度,《左传》中宋国大夫无
史料记载
传世文献:《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学界通说属伪书),《今文尚书》之《西伯戡黎》、《微子》、《牧誓》、《酒诰》、《召诰》、《立政》,今本《古文尚书》(学界通说属伪书)之《泰誓》、《武成》,《逸周书》之《克殷》、《世俘》,《诗经·大雅·荡》,《史记》之《殷本纪》、《周本纪》、《宋微子世家》等。
甲骨文资料:甲骨文黄组卜辞(即董作宾五期分期法之第五期,包括帝乙、帝辛两代;一说还有文丁,然存争议)
金文资料:邲其三卣(包括商二祀邲其卣、商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小臣艅犀尊,小子■【上夆下囧】卣,作册般甗,宰椃角,利簋等。
后世纪念
在殷墟遗址中,有一座无墓道、未葬人的HPKM1567(被称为“假大墓”),杨锡璋认为它是未完工的墓葬,应属于帝辛,范毓周等支持这一观点,,但学界就此尚无定论。
在淇县城东8公里西岗乡河口村的淇河,有“纣王墓”。墓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碑上书“纣王之墓”,系由学者周谷城于1987年题写。该墓以北另有两座小型墓葬,据传为帝辛妃子(“姜王后”、“苏妲己”)之墓。该墓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