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方俊简介

方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更新时间:2019-03-29 11:50

方俊(1904.10.26-1998.5.5),字君选,江苏武进人,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195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方俊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杂志《测量》,在地球形状学方面,他科学地提出平均异常和方格模板的改进方法,并称为“方俊模板”;他率先开拓大地重力学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方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1998年5月5日

职业: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指导研制重力测量仪

代表作品:《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

人物生平

2

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10月26日,方俊生于广州市教育世家,父亲方遥早年到广州办学,创“随官学堂”,任总监兼教数学,方俊自幼受家学熏陶。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附小,之后由于其父在北京任职,随家北上。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进入北京崇德中学。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入本科土木工程系学习。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方俊因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考入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主要在陕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从事野外测量工作。

1930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方俊被介绍到由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作《投影几何》。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得到了中华文化基金会提供奖学金赴德国进修的机会,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方俊率先开展中国空间引力场的研究,并为观测中国人造卫星的跟踪站提供了初步的地面坐标参数,完成了中国参考坐标系与地心系统转换问题的研究,他所估算的中国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取得很好的效果并满足了急需,在中国首先开拓固体潮的研究,为中国该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基础性的贡献。他还开拓了中国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后人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另一种重要途径,他认为在计算中先应用环型振荡数据在地幔中的两个参数,其次应球型振荡数据作全球的反演。由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世纪30年代初,方俊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中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方俊曾任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地学组组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固体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30年-1941年,在北平及重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制图员、测量员等职。

1943年-1947年,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

1951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

1957年,被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委员。

1958-1985年,任中国测绘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58年-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

1962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7年,任第五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人物评价

5

方俊为中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他毕生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是我们测绘界的楷模,我们要以先生为榜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维森评)

方俊院对事业的执着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尤其令人钦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许厚泽评)

方俊院士的杰出成就和为母校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开拓性的学术业绩为中国测绘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的为人为学,堪称一代楷模和后学典范。(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评)